<noframes id="znbxn">

      <form id="znbxn"></form>
      <video id="znbxn"></video>
      <th id="znbxn"></th>

      <listing id="znbxn"><meter id="znbxn"><mark id="znbxn"></mark></meter></listing>

      <menuitem id="znbxn"><font id="znbxn"></font></menuitem>

      <big id="znbxn"></big>

      高一歷史知識點考點歸納

      李金0分享

      只有高效的學習方法,才可以很快的掌握歷史的知識的重難點。有效的讀書方式可以根據規律掌握方法,不要一來就要死記硬背,先找規律,再記憶,然后再學習,就能很快的掌握知識。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關于高一歷史知識點考點歸納的內容,歡迎閱讀,內容僅供參考!

      高一歷史知識點考點歸納

      1.漢朝的郡國并行制

      ⑴背景:漢高祖為避免重蹈秦朝速滅的覆轍,鞏固新建政權

      ⑵內容:漢初在地方上繼承秦朝的郡縣制,同時又分封諸侯王國,形成郡國并行制(郡即郡縣,國即封國)

      ⑶影響:隨著分封的諸侯國權力逐漸強大,嚴重威脅了中央集權

      2.唐朝三省六部制

      ⑴三省六部及職能:中書省: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門下省: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政令。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⑵目的:分散相權,加強皇權。

      ⑶評價:

      ①唐朝三省分工明確,提高了辦事效率,減少決策失誤

      ②相權一分為三,相互牽制和監督,削弱了相權,有利于皇權的加強。

      3.宋代分割宰相權力舉措(宋初設中書門下作為行政機構,長官行使宰相職權)

      ⑴措施:增設參知政事、樞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權。

      ⑵作用:削弱了宰相的職權,皇帝得以總攬大權。

      4.元朝的行省制度

      ⑴目的:為了加強對遼闊疆域的管轄

      ⑵內容:

      ①全國分設十個行中書省(行省),還有兩個單列的行政區劃,一是中書省直轄的“腹里”:河北、山西、山東;一是宣政院管轄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區

      ②行省是地方行政區,省的長官由朝廷任命,行使權力時受到中央的節制。

      ⑶意義:

      ①加強了元朝的中央集權統治,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②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5.我國古代的選官制度

      ⑴目的:網羅人才維護封建統治的需要

      ⑵選官制度:①漢朝----------察舉制

      ★依據:孝廉(才能和品德)

      ★方式:由下而上推薦

      ②魏晉南北朝時期-----九品中正制

      ★依據:士族門第

      ★影響: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選拔任人唯親,壓制人才。成為其維護政治特權的工具。

      ③隋唐時期--------科舉制

      ★隋朝建立: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吏;隋煬帝時,政府開始設立進士科,科舉制形成。

      ★唐朝:繼承并完善科舉制。

      ★意義:①它破除了世家大族壟斷的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

      ②擴大了官吏的來源,擴大了地主階級的統治基礎,;

      ③提高了官員的素質,促進了行政效率的提高和文學的繁榮

      ④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讀書風尚,有益于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

      ⑤以嚴格的考試方式作為選官方式,從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來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⑥后期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不利于創新,是近代中國自然科學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一歷史記憶口訣

      秦漢時期的文化特征

      1、民族性

      秦漢文化日東升,承先啟后多特征。

      統一多樣巧結合,秦漢一統文化新。

      各族文化齊發展,統一文化多風情。

      2、開放性

      中外文化交流頻,文化外傳亦引進。

      中外交通大發展,文化交流促強盛。

      3、先進性

      中華文化時先進,世界多發明。

      天文算術造紙術,東亞文化為中心。

      4、壯觀性

      秦漢文化面貌新,氣勢恢弘驚世人。

      長城史記兵馬俑,令人觀止到如今。

      西夏的建立和宋夏和戰

      1、西夏的建立(1038)

      羌族支脈黨項族,中唐游牧陜甘寧。

      ①政治方面

      元昊稱帝都興慶④,仿效唐宋官制新。

      設立中書樞密院,選拔官吏科舉興。

      官職羌漢兩系統,各司其職利統領。

      部落兵制民皆兵,兵農一體漸強盛。

      ②文化方面

      仿照漢文楷書體,西夏文字有創新。

      2、宋夏和戰

      元昊興兵犯宋境,兩敗俱傷和議定。

      取消帝號稱國主,北宋冊封夏稱臣。

      北宋每年送“歲幣”,邊境貿易漸繁盛。

      [注釋]

      ①幽云:指幽州(今北京)和云州(今大同)等十六州。②澶州:今河南濮陽。③榷場:宋遼夏金在邊境的貿易場所。④興慶:今寧夏銀川。

      高一歷史易錯易混知識點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封建制含義:分封制(“封建親戚,以藩屏周”);不是指封建社會,封建社會這一概念是近代從西方傳入。

      2、早期政治制度的的特點之一:最高執政集團尚末形成權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

      3、王位世襲制產生于夏朝;封建社會:皇位世襲。

      4、郡縣制:春秋出現(縣統郡);秦始皇時全國推行。

      5、分封制和郡縣制的關系:不是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是對立的關系。分封制不利于加強中央集權;郡縣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6、郡國并行制:斑馬式。

      7、三省六部制:不是民主政治:具有一定民主色彩。

      8、腹里(河北、山西、山東)——中書省直轄管理;宣政院(管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區)。

      9、行省制與郡縣制的關系?繼承和發展;

      10、丞相:是法定一級的中央行政機構;參與決策,有決策權。內閣:不是法定一級的中央行政機構;顧問的內侍機構,無決策權;由皇帝直接任命,具有票擬權。

      11、明朝的內閣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無決策權;而英國的內閣是君主立憲制下的最高行政機構。(根本不同:經濟基礎不同)

      12、專制主義與中央集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專制主義是一種決策方式,而中央集權是一種相對于地方分權的制度。加強君主專制(如:三省六部制、廢丞相、設內閣、軍機處的設立)

      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推恩令”;郡縣制;行省制;科舉制也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第二單元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

      1、哪兩次侵華戰爭攻占了北京?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兩次都火燒了圓明園,以第二次鴉片戰爭為主)

      2、《南京條約》割香港島,不是香港。

      3、閉關鎖國:是限制中外交易(不是禁止,僅開放廣州十三行)

      4、《南京條約》中哪一條款最能反映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意圖?協定關稅;

      5、《南京條約》: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恶R關條約》:開放 沙市,重慶蘇州,杭州。

      6、日本兩次大屠殺:1894年,旅順大屠殺(甲午中日戰爭);1937年,南京大屠殺。

      7、列強對華侵略方式:甲午戰爭之前,商品輸出(傾銷商品)為主,資本輸出為輔;甲午戰爭之后,資本輸出(如:開設工廠)為主,商品輸出為輔。

      8、《辛丑條約》中哪項條款最能說明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鎮壓人民的工具?__嚴禁中國人民參加反帝活動。

      9、(1)、1931年九一八事變,侵占東北一日本開始侵華的標志(2)、1935年華北事變,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3)1937年七七事變,日本全面侵華,全國抗日戰爭的開端。(4)、1937年9月國民黨公布中共提交國共合作宣言,標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5)1938年10月,廣州、武漢相繼失守,抗戰相持階段到來。

      10、抗戰初期國民黨抗日的態度:積極抗日,組織了四次大會戰

      11、抗戰的首次大捷概況?抗戰以來最大勝利概況?

      A、★抗戰的首次大捷:平型關大捷(指揮者:八路軍115師林彪;屬于太原會戰;正面戰場)B、★抗戰以來最大勝利:臺兒莊戰役(指揮者:國民黨桂系李宗仁;屬于徐州會戰;正面戰場)

      12、百團大戰和棗宜會戰都發生在相持階段。

      13、中共軍隊名稱變更?A、國共十年對峙時期:工農紅軍B、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紅軍改編活躍于北方);新四軍(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南方八省游擊隊改編活躍于南方)

      第三單元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1、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根本原因是階級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銳。

      2、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標志著中國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歷史從此結束。(注意和抗日戰爭意義的區別)

      3、《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無法實施的根本原因分別是什么?A、《天》:絕對平均主義,具有空想性;B、《資》:缺乏實施社會基礎(經濟和階級基礎)

      4、《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經濟主張(前后矛盾)

      5、興中會是革命團體;同盟會是革命政黨(1905-1912)

      6、辛亥革命是孫中山所領導,但不是直接領導。

      7、《臨時約法》中:主權在民(實質:否定了君主專制制度)

      8、辛亥革命最大歷史意義: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政體(或封建帝制,不是封建制度)

      9、辛亥革命失敗的依據: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

      10、五四運動不是取得了徹底勝利。應是取得階段性勝利(或初步勝利)。

      11、五四運動領導者是不是中國共產黨?五四運動是不是標志舊民主主義革命結束?A、不是:中共成立的時間是1921年,五四運動的領導者是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B、不是,只能說日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

      12、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最大的歷史意義)

      13、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不徹底;五四運動徹底反帝反封建。

      14、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方式是黨內合作,而不是黨外合作,也不是兩黨合并。第二次國共合作是黨外合作。

      15、新三民主義并不等于三大政策,前者是綱領與目標,后者是方法與手段。

      16、北伐戰爭取得了勝利,而國民革命運動卻失敗了。

      17、大革命是由國共兩黨共同領導的,而不是由國民黨單獨領導的。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但并沒有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的基礎。

      18、中共一大:陳獨秀(未直接參加)

      19、中共一大中心任務: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不是農民運動)

      20、中共一大:未認清中國國情。(黨的奮斗目標:推翻資產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

      21、第一次國共合作實現的主要原因:孫中山與時俱進的革命精神。

      22、北伐戰爭的直接指揮者?蔣介石,不是孫中山(1925年病逝)

      23、秋收起義是進攻城市,而不是農村,仍走蘇俄“城市中心”道路。

      24、長征的根本原因:博古、李德等人“左”傾錯誤思想。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圍剿失敗。

      25、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軍)在甘隸會寧會師,標志著長征的勝利結束

      26、遵義會議:糾正軍事上、組織上的左傾錯誤(不是政治上、和思想上)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標志。

      27、1947年,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戰略反攻的序慕,解放戰爭的轉折點。

      28、與徐州有關的戰役:臺兒莊戰役(抗戰期間);淮海戰役(解放戰爭期間)

      第四單元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1、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結束,而不是社會主義革命的結束。它是社會主義革命的開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2、《共同綱領》:臨時憲法的性質,其臨時憲法的職能終止于1954年憲法的頒布(★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沒有體現社會主義原則)

      3、1954《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兩大原則。

      4、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根本的政治制度。

      5、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初步確立: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代行人大職能。);正式確立:A、195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職能: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

      6、中共與民主黨派的合作開始于?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開始于?A、兩次國共合作(尤其是第二次國共合作);B、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

      7、民族區城自治制度:1949年《共同綱領》明確規定;1954年憲法正式確認;內蒙古自治區(1947年成立);西藏自治區(1965年成立)

      8、“一國兩制”構想首先針對什么問題而提出?首先在解決什么問題上得到成功運用?A針對:臺灣問題;B、解決:香港問題;

      9、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統一祖國(不是一國兩制)的方針。

      10、臺灣問題和港澳問題本質上有何不同?A、★臺灣問題是內戰遺留問題,屬于中國內政;B、港澳問題是殖民主義遺留問題。

      11、“一國兩制”下設立的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但并不是完全自治。(與經濟特區、民族自治區最大不同是社會制度不同)

      12、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為社會主義國家的綱領性文件不是《共同綱領》而是1954年憲法。

      第五單元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1、國家政策不是由國家關系決定的,而是由國家利益決定的。國家關系也是由國家利益決定的。

      2、1953由周恩來總理首先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標志著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并逐漸成為國際社會所公認的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和鄰國印度,解決西藏問題)

      3、注意“另起爐灶”和“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的區別。

      4、“一邊倒”倒向的是蘇聯還是社會主義陣營?與社會主義國家結盟還是不結盟?A、倒向社會主義陣營(不是亞非拉國家);B、與社會主義國家結盟(新時期不結盟)

      5、1954日內瓦會議:新中國首次世界五大國(不是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當時中國合法席位被臺灣占據)之一(主要解決印度支那問題和朝鮮問題)

      6、1955萬隆會議(亞非會議):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

      7、1971年中國是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不是加入聯合國。姜國孤立中國政策的破產。


        533340
        最新无码在线视频一级大片

            <noframes id="znbxn">

            <form id="znbxn"></form>
            <video id="znbxn"></video>
            <th id="znbxn"></th>

            <listing id="znbxn"><meter id="znbxn"><mark id="znbxn"></mark></meter></listing>

            <menuitem id="znbxn"><font id="znbxn"></font></menuitem>

            <big id="znbxn"></b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