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歷史必考知識點總結
每一門科目的復習,我們都要投入一些精力和方法以及耐心,歷史需要我們細心復習,更是需要大量的時間。為了方便大家學習借鑒,下面小編精心準備了中考歷史必考知識點總結內容,歡迎使用學習!
中考歷史必考知識點總結
第一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一、我國最早的人類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是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
2.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會不會制造工具。
二、北京人
北京人距今約70-20萬年,保留猿的特征,但手腳分工明顯,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
第三課華夏之祖
一、華夏之祖——黃帝和炎帝,人文初祖——黃帝
二、堯舜禹的“禪讓”
1.夏朝的建立,標志著奴隸制度開始了。我國奴隸社會開始于公元前21世紀。
2.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國歷第一個王朝。夏朝的建立,標志著我國早期國家的建立。
第四課夏、商、西周的興亡
一、夏朝的興衰
1.禹死后,把王位傳給他的兒子啟,使世襲制度代替禪讓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約公元前1600年,湯戰勝桀,夏滅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戰。商滅,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又稱鎬京,歷叫西周。
二、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為了鞏固統治,西周實行分封制。
2.內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隸,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
3.作用:開發了邊遠地區,加強了統治,使西周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第五課燦爛的青銅文明
1.在原始社會末期,我國已經出現了青銅器。商朝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的青銅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偉)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
2.與商周同期,我國西南地區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種獨特的青銅文化,這就是舉世聞名的“三星堆”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銅面具、大型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矚目。
第五課春秋戰國
一、春秋爭霸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2.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積極改革內政,發展生產;同時改革軍制,組建強大的軍隊,以“尊王攘夷”為號令,逐步成為春秋第一霸主。
3.公元前7世紀后期,晉楚雙方城濮大戰后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百年后,楚莊王做了中原霸主。
二、戰國七雄
1.戰國七雄按東南西北到中間的順序排列為齊、楚、秦、燕、趙、魏、韓。
2.發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決定性戰役是長平之戰。長平之戰使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擋秦國。
第七課大變革的時代
一、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
1.春秋時期是我國奴隸制度瓦解時期,戰國時期是我國封建制度的形成時期。
2.我國農業發展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牛耕:最遲春秋末年使用,戰國推廣。鐵農具:春秋出現,戰國推廣。
二、的都江堰
戰國時期,李冰為秦國修筑的都江堰是舉世聞名的防洪灌溉工程。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
三、商鞅變法
1.時間、地點:公元前356年,秦國。
2.內容:①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②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③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作用: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了發展,軍隊戰斗力不斷增強,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第八課中華文化的勃興(一)
1.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2.商朝人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
第九課中華文化的勃興(二)
1.孔子是春秋晚期人,其言論記錄在《論語》中,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教育上提出:因材施教,溫故而知新,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墩撜Z》由孔子弟子整理編寫。
2.老子是春秋晚期人,其學說記錄在《道德經》中,他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兜赖陆洝酚蓱饑鴷r期道家學派整理而成。
3.墨子是戰國時期人,主張“兼愛”、“非攻”,反對以大欺小、以強凌弱,支持正義戰爭。
4.孟子是戰國人,認為“春秋無義戰”,反對一切戰爭。主張“仁政”治國,輕徭薄賦,強調保護環境。5.韓非是戰國末期人,主張改革,反對空談仁義,提倡法制。
6.孫武是春秋晚期人,著有《孫子兵法》一書,其軍事思想是:“知彼知己,百戰不殆?!?/p>
中考歷史易混易錯知識點
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
1.辨析不清王位世襲制、宗法制、分封制概念的內涵和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
王位世襲制是夏朝建立后開始的一種王位繼承制度,體現了王位在一家一姓中傳承的特點,存在于中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才得以結束。
2.對商周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認識理解錯誤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主要有:以宗法制為核心形成了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宗法制三者互為表里、緊密結合的等級制度;以血緣關系為基礎,族權和政權、王權和神權相結合具有濃厚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
3.不能區別專制主義與中央集權概念
專制主義與中央集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封建專制主義是一種決策方式,主要體現在帝位終身制和皇位世襲制上,其主要特征上皇帝個人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于一身,從決策到行使軍、政、財權等都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
而中央集權是一種相對于地方分權的制度,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4.對古代三省六部制的發展演變理解不到位
(1)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步形成三省制,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唐代形成三省六部制,中書省、門下省、尚三省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等六部。三省長官為宰相,相互牽制,三省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相互合作與牽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尚書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機構。
(2)宋承唐制,但將中書門下省為最高行政機構,與樞密院對掌文武大權,合稱“二府”。同時,增設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財權,這樣削弱了宰相權力,強化了君權
(3)元代只保留中書省,取代以前的三省,上承天子,下總百官,是最高行政機關。中書省長官行使宰相職權。明初沿用中書省,由左右丞相統轄六部管理全國行政事務。明洪武十三年(1380)罷中書省和丞相,分中書省之權歸于六部。自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君主專制得以進一步加強。
5.對軍機處的職能認識理解錯誤
清代軍機處,清代官署名。亦稱“軍機房”、“總理處”。軍機處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樞權力機關,但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書處。軍機處在權力上是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而在形式上始終處于臨時機構的地位,不像正式國家機關的樣子。軍機處辦公的地方不稱衙署,僅稱“值房”。清朝的軍機處則純粹是一個秘書機構,軍機大臣只是提出建議、執行皇帝的決策,決策權都在皇帝。軍機處的設立是清代中樞機構的重大變革,標志著清代君主集權發展到了頂點。
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
1.中英《南京條約》開上海為通商口岸,而沒有南京;《天津條約》開南京為通商口岸,而沒有天津,但通商口岸已經開到了海南島和臺灣島;《北京條約》開天津為商埠,但北京不是。
2.《南京條約》的內容體現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商品輸出、掠奪原料的侵略要求;《馬關條約》的內容體現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3.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根本原因是階級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銳;太平天國運動體現了新的時代特征,主要是指它在反封建的同時又擔負起了反侵略的任務,提出了發展資本主義的主張。
4.天京變亂不是偶然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歷史的必然。農民階級是小生產者的代表,不代表先進的生產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點。他們沒有先進的革命綱領和科學理論的指導。因而,天京變亂的悲劇,偶然性中包含著歷史的必然。
5.《天朝田畝制度》具有絕對平均主義的性質,表現為兩個方面,第一是指平均分配土地,第二是指平均分配產品。平均分配土地調動了農民革命與生產的積極性,而平均分配產品則相反。
6.五四運動只是取得階段性勝利(或初步勝利),并不是徹底勝利。
7.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方式是黨內合作,而不是黨外合作,也不是兩黨合并。第二次國共合作是黨外合作
8.中共“二大”的主要成就是制定了民主革命綱領;中共“三大”的主要任務是討論與國民黨合作,沒有提出黨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問題;國民黨“一大”討論的是國民黨改組問題,而不是國共合作問題。
9.大革命是由國共兩黨共同領導的,而不是由國民黨單獨領導的。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但并沒有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的基礎。
10.北伐戰爭取得了勝利,而國民革命運動卻失敗了。
11.右傾主要表現為保守、妥協、退讓,“左”傾表現為急躁冒進、急于求成。兩者都有危害性,但因為“左”傾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現,所以“左”傾錯誤的危害性更大。
12.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三大起義失敗的最大教訓是堅持“城市中心論”,最大啟示是應該從城市轉入農村,走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
13.九一八事變后,中日民族矛盾開始上升,到了華北事變后,中日民族矛盾才上升為中國社會的最主要矛盾。
14.近代前期三次運動的性質:太平天國運動是農民階級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運動;義和團運動是農民階級的反帝愛國運動;辛亥革命是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祖國統一與外交事業
1.1912年孫中山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共和國性質的憲法性文件;1954年一屆人大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2.《共同綱領》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954年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豆餐V領》在當時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其臨時憲法的職能終止于1954年憲法的頒布。
3.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初步形成;1956年“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方針的指出,標志著政治協商制度發展到一個新階段;1982年“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方針的提出,使政治協商制度進一步完善。
4.“長期共存、互相監督”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同民主黨派長期合作的思想;“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則生動地表述了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之間彼此信任、真誠合作的關系。
5.中俄建立戰略伙伴關系不是中俄結成聯盟,而是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的新型關系,既從本國利益出發,又充分考慮了伙伴的利益。
6.社會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法制密不可分。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法制的前提和基礎,社會主義法制是社會主義民主的體現和保障;民主必須法制化,法制必須保障民主,社會主義民主是民主化與法制化的統一。
7.臺灣問題不同于港澳問題,前者是內戰遺留問題,屬于中國內政,而后者是殖民主義遺留問題。東西德、韓國和朝鮮問題的產生,則是二戰后根據國際協議形成的,屬于二戰的遺留問題。
8.周恩來總理首先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標志著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并逐漸成為國際社會所公認的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
9.1971年中國是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聯合國。這是因為中國是聯合國創始國之一,也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創始國之一。
10.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關系實現完全正?;?,并不意味著美國放棄壓制中國的政策。
11.中美關系的緩和是中日關系正?;年P鍵,但不是根本原因,關系正?;现腥针p方的利益是根本原因。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文明和近代歐美的代議制
1.自然環境對希臘城邦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城邦是孕育古代希臘民主的搖籃。但希臘民主制的產生,是由經濟、歷史及文化傳統等多方面因素綜合決定的。
2.梭倫改革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礎,克利斯提尼改革最終確立了雅典民主制,伯里克利改革使雅典民主制達到鼎盛。
3.公民大會、五百人會議和民眾法庭(陪審法庭)是民主政體特征的充分體現。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關,負責審議并決定一切國家大事。五百人會議是公民大會的附屬機構,在公民大會休會期間為大會最高權力的代表,負責監督行政官員落實大會決議。民眾法庭是日常司法機關,高級公職人員的任職資格,也由民眾法庭終審。
4.《十二銅表法》的頒布有利于保護平民利益是從限制貴族特權這個角度來說的,并非真正保護平民的利益。
5.《十二銅表法》的制定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民法大全》標志著羅馬法律體系的最終完成。
6.習慣法和成文法是從法律的表現形式上看的,萬民法和公民法是從法律的適用范圍上看的。公民法與萬民法的關系是相互補充的,而不是相互對立的。
7.古希臘民主政治的核心內容是主權在民;羅馬法的核心內容是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
8.英國《大憲章》的主要內容是限制王權,實質是維護封建貴族特權,不是近代民主的體現。
9.1689年英國通過《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但國王仍有較大的行政權,可以領導政府和內閣,但受到議會制約;責任內閣制確立后英王才逐漸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
10.英國是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是虛,議會是實;德國是二元制君主立憲制,議會為虛,君主是實。
11.美國實行的既是聯邦制,又是共和制。從國家結構形式上說,美國是聯邦制;從政體上說,美國是共和制。
12.注意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是共和派與君主派相妥協的結果,總統和參議院有很大權力,二者相互制約。
13.美國總統和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總統產生的途徑及與議會的關系不同:法國的總統是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的國民議會以絕對多數票選出,并且對議會負責;美國總統由民選產生,不對議會負責。
14.近代的民主制來源于古希臘的民主制,但古希臘的民主形式是直接民主制,而近代民主的形式則是代議制,即間接民主制。
15.19世紀中期,德國和法國代議制的確立、英國和美國代議制的發展,根本原因都是工業革命的推動。
16.“驢象之爭”在表面上看是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在競選中的激烈角逐,實質上是美國資產階級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斗爭。
馬克思主義的產生與發展
1.19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三大工人運動失敗的歷史根源不是沒有科學理論的指導,而是社會經濟還沒有發展到能夠鏟除資本主義的程度。
2.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最基本的歷史條件是工業革命深入發展,資本主義的弊端日益暴露;必要條件是無產階級已經覺醒,并開始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
3.《共產黨宣言》發表后,并不是立刻成為“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陽光”,而是經過幾代人的豐富和發展,才成為歐亞美非諸洲工人階級和人類解放的陽光雨露,其中列寧、毛澤東等人成為馬克思主義薪火相傳的火炬手。
4.馬克思主義是一套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歸宿和落腳點,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
5.巴黎公社革命的爆發具有偶然性與突發性,并不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因為當時資本主義正處于上升階段,因此巴黎公社的失敗是必然的。
6.《和平法令》宣布俄國退出帝國主義戰爭,實現“不割地,不賠款的和平”?!锻恋胤睢沸紵o償沒收地主的土地,把土地分配給勞動者使用。
7.俄國十月革命并不是在俄歷10月全部完成的,而是在大中城市的起義成功帶領下,廣大鄉村到1918年3月才完成革命,并開始社會主義改造的。
二戰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
1.雅爾塔體系、兩極格局與冷戰:雅爾塔體系確立于二戰后初期,是二戰后兩極格局形成的基礎,即奠定了二戰后兩極格局的框架;兩極格局最終形成于1955年華沙條約組織的建立,它是雅爾塔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和集中體現,從屬于雅爾塔體系;冷戰開始的標志是1947年“杜魯門主義”的出臺,它是雅爾塔體系下美蘇兩極對抗的主要形式。兩極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著冷戰的結束、雅爾塔體系的瓦解。
2.美國的冷戰政策是指二戰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采取的除武裝進攻之外的一切敵對行動的總稱,但這并不是說當時世界上沒有發生戰爭。在冷戰的大背景下,美國在局部地區則發動“熱戰”,如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
3.歐洲一體化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發展的需求,而不是為了擺脫美國的控制。
4.蘇東劇變僅僅說明的是蘇聯模式的失敗,并不是整個社會主義的失敗,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仍在蓬勃發展。
5.“獨聯體”是由蘇聯解體后大多數共和國組成的、多邊合作的獨立國家聯合體,是一種國家之間非常松散的聯合組織,而不是一個國家。
6.兩極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的根本原因是經濟格局的多極化;多極化趨勢加強的直接因素是兩極格局的瓦解。
7.多極化出現于兩極格局形成后的20世紀六七十年代;蘇聯解體后,多極化的格局并未形成,而是處于向多極化演進的過程中,目前則呈現出“一超多強”的局面。
8.國際格局和國際局勢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世界各種政治力量對比趨于平衡,勢均力敵時,就會形成一種新的國際格局(或稱世界格局);而國際局勢則是一種政治形勢,國際間的任何事件都可能導致國際局勢的惡化,但不一定會導致國際格局的變化。
9.二戰以來的美日關系是不斷變化的。戰后初期,日本從屬于美國;1948年后為伙伴關系;20世紀80年代以來既有聯盟又有摩擦。
中考歷史時間軸
1840年-1842年 鴉片戰爭
1842年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19世紀四五十年代 中國無產階級產生
1851年 金田起義、太平天國建立
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8年 《愛琿條約》《天津條約》的簽訂
19世紀六七十年代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
1860年 《北京條約》的簽訂
19世紀60到90年代 洋務運動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883年-1885年 中法戰爭
1894年-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
1895年 中日《馬關條約》簽訂
19世紀90年代 帝國主義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
1898年 戊戌變法
1900年 義和團運動高潮,八國聯軍侵略中國
1901年 《辛丑條約》簽訂
1905年 中國同盟會成立
1911年 黃花崗起義、保路運動、武昌起義
四、 近代史
民國(1912年到1949年)
1912年 中華民國建立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年 新文化運動、護國運動開始
1916年 袁世凱恢復帝制失敗
1919年 五四運動爆發
1921年 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3年 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
1925年 五卅慘案、五卅反帝運動爆發
1926年 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
1927年 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南昌起義
1928年 井岡山會師
1931年 九·一八事變
1934年 紅軍長征開始
1936年 西安事變
1937年 盧溝橋事變,日軍南京大屠殺
1940年 百團大戰
1941年 皖南事變
1947年 發動“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的愛國運動
五、 現代史
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年 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徹底廢除封建剝削制度
1953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
195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誕生
1978年 改革開放
1997年 香港回歸
1999年 澳門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