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大學習第29期”答案
推薦文章
“青年大學習第29期”鼓舞我們弘揚紅旗渠精神,“青年大學習第29期”答案你應該怎么答?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青年大學習第29期”答案,以供參考,歡迎大家收藏并分享喲!
“青年大學習第29期”答案
知識卡片
1,ABCD
課后習題
1,D
2,ABC
3,ABC
4,D
5,A
6,A
“青年大學習第28期”答案
知識卡片
1,C
課后習題
1,C
2,D
3,ABCD
4,D
5,ABCD
6,D
“青年大學習第27期”答案
知識卡片
1,A
課后習題
1,B
2,D
3,D
4,A
5,B
6,C
“青年大學習第29期”學習心得
一個中國奇跡,在她閃亮登場的同時,承載了一種偉大的精神。
何謂奇跡?讓太多不可能變成可能,更要堅固屹立。
搜索到一串有關數字,說紅旗渠從1960年2月動工,到1969年7月基本全面完工,費時將近10年,削平山頭1250個,架設渡槽151座,開鑿隧洞211個,修建各種建筑物12498座,土石方挖砌2225萬立方米,總干渠長70多公里,干渠支渠分布林縣每個鎮村,而如果把這些土石壘砌成高2寬3米的石墻,可以縱貫中國南北,把廣州哈爾濱連接起來。
1959年,林縣縣委召開會議作出“引漳入林”工程決議的時候,手頭只有300萬元人民幣儲備金,28名水利技術人員,他們其中學歷最高是大專。紅旗渠完工后計算出總共花費數億元,當初那點準備金連九牛一毛都算不上。
通常創造奇跡的背后,往往是“死地”,天生水源奇缺,水貴如油的林縣,似乎處在那個背水一戰的節點上,必須對自己鼓勁兒說,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因為如果不上,干旱家常便飯,而1957年以來先后建成的英雄渠、淇河渠、南谷洞水庫等水利工程,急需要灌溉時卻無水可汲,1959年林縣再次遭遇非常嚴重的旱災,水渠無水來,水庫都見底,4條河流迅速干涸,老百姓喝水都成奢望,所以再不下定決心,迎難而上去開辟一條永久水源,結果與等死之間只差幾厘米。
歷史上的林縣曾發生多次因為旱災而人相食的慘象,歷朝歷代卻都沒能解決水源這根子問題。只有把引水點放到境外去,從相鄰山西境內的濁漳河引水灌林,漳河水源非常豐富,才可以一通百通,一了百了。而林縣人也知道,這段距離雖沒有十萬八千里,但中間隔著太行山層巒疊嶂,在要錢沒錢,要機械沒機械,要一切材料都是難題的絕對艱苦條件下,憑空修一條工程量堪與萬里長城匹敵的引水渠談何容易!縣委做出這個決定后,肯定有許多人報以搖頭、嘲笑,或許還會詰問一句,你們真把自己當成愚公了嗎?
好在,這紅旗渠修建,不是一個人的戰斗,它的背后有50幾萬林縣人民做后盾,還有兄弟省份,乃至中央政府的鼎力相助。這么說吧,也許紅旗渠開工之初,林縣人就是憑著敢拼敢干的傳統革命作風,將一個個突然冒出來的難題次第攻克,譬如沒有石灰、水泥和炸藥,他們馬上自己因陋就簡地組織生產,沒有機械設備,他們就采取人海戰術,一點一點把難啃的骨頭給啃下來,開工不久就有4萬多名紅旗渠戰士奔赴工程一線,齊心協力眾志成城,而每一個來之不易的小勝利,又構成反復刺激他們必勝信念的驅動力,
敢拼敢干,是一種大無畏精神,這種精神在新中國建國之初是遍地開花,碩果累累,中國共產黨,不正是依靠這種大無畏革命精神推翻一個舊世界、建立一個新中國的嗎!抗戰時期,靠的是小米加步槍,土地雷和大刀片;建立政權之后靠的是組織動員群眾,讓他們用聰明智慧和勤勞雙手建成南京長江大橋、大慶油田、萬噸巨輪……一切都是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由弱而強,逐漸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并用太多事實證明這種精神的非凡意義。
中原人固有的血性品格,當遇到這種普遍性精神的時候,便詮釋出更為生動的內涵。他們來到工地一線,自然都要做好吃大苦,甚至是搭上性命的心理準備,見漫山遍野沒有住處,大家就想盡各種辦法,睡山崖,貓石洞,臥石塊,蓋茅草,一身舊衣四季穿,磨破了鞋底打赤腳,手推車,肩膀扛,要山峰低頭,讓頑石讓路,糧食供不上,野菜野果且果腹,——那樣一幅熱火朝天且又悲壯的場面,你即便不曾親眼所見,想象起來,也足以叫心靈無比震撼。
紅旗渠人除了表現敢干敢拼的大無畏精神之外,更表現出不怕犧牲排除萬難的獻身精神。相關資料上說,在直接參與紅旗渠修建的7萬多名干群中,先后有81位獻出生命,年齡最大的63歲,最小才17歲。有一位更值得紀念,剛開工不久,他母親病故了,他沒有下一線,他妻子救人時死了,也沒有下一線,有一次一個正在開挖的隧洞忽然發生坍塌,他去考察現場,為了掌握第一手資料,竟然不顧危險進入崩塌現場,卻從此再也沒有走出來,犧牲時年僅27歲,他的名字在那一剎那,注定要鐫刻在紅旗渠石壩上:吳祖太,紅旗渠總設計師。
我們今天重新回顧這種由一次水利革命鑄就的精神,我想其重點應該不是為了懷舊,更不是為了懷念,我們可以從這兒發現一個延伸和連接,它的輻射起點或許并不特別,無非是老革命老傳統產生的深遠影響力,全國各族人民也都在它的影響下創造各種奇跡,但紅旗渠作為一種奇跡中的奇跡,應該遠不止受影響使然這些,它的精神從那兒開始延伸,用了10年艱苦卓絕的奮斗過程又將它注入新的思想內涵,而連接的這一頭,是50多年之后的今天和明天,我們所以要求把它看作就是連接,那是因為一脈相承,你不可以孤立地看待這種必然因果,因果之下,又何止產生一些奇跡?
所以紅旗渠精神從它誕生那天起,盡管是林縣紅旗渠人造就的,但注定它更是中國的,屬于整個華夏民族的,它的偉大意義已經脫離了地域概念和邊界紅線,放在任何時代,任何地方和社會背景下,同樣都具有強勁的感召力和鼓舞性。所以我們今天不但要再次進行總結,而且還要真真正正的加以運用起來,并始終篤信只要秉持這種精神,便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戰勝困難,創造奇跡,造福于后代子孫。治理干旱需要這種精神支持,治理一個國家,乃至于讓中華民族更加強大,雄起于世界之林又何嘗不需要它呢?還有,紅旗渠精神的另一個詮釋是,只要敢于去想,去繪制藍圖,然后敢于大無畏地迎難而上,一切宏偉目標必將再次成為奇跡,紅旗渠的昨天,就是整個中國社會的今天、明天,把紅旗渠精神的鮮花,鋪滿未來前進的道路,永遠光彩熠熠,燦爛神州。